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雪域高原 冰火燎燃

——记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研究团队

作者:刘秀美 张永勤 发布时间:2019-12-19
青藏高原,是许多人心目中圣洁的人间净土,好似一位美丽的少女让人心生涟漪;然而,这美丽面纱后面却隐藏着残酷: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沼泽泥泞、山风狂虐,以及荒无人烟的空寂,无一不让人却步。可是,却有这么一批人,在这高寒缺氧、行走困难的生命禁区里坚守数年,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地“寻冰”之旅,为我国能源战略发展默默奉献,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研究团队。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为一种环保洁净的新能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我国冻土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冻土区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调查,发现我国青藏高原冻土区具备较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从2004年开始,为了寻找可燃冰,以张永勤主任为组长的钻探技术研究团队,足迹遍布青海省木里、沱沱河、哈拉湖和羌塘盆地,海拔也从最初的4200米,逐步飙升至4500米、4700米,直至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这并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它所带来的是日益加剧的高原反应、超强的紫外线和难耐的极寒。

高原反应是第一大难关,对项目团队来说,头痛是小菜一碟,长时间的无法入睡更是家常便饭。李鑫淼到拉萨后因剧烈的高原反应无法进食,而后晕倒。王汉堡的眼睛像被马蜂蜇了似的肿得出奇,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打趣说像个癞蛤蟆。吴纪修、李宽在羌塘盆地时,夜里常常会被稀薄的空气憋醒,以为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日复一日的折磨,却没能将队员们打倒,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字——上。

然而,想上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藏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七月份的暴雪可以累堆至25cm厚;天气也是神出鬼没,半小时内雨、雪、冰雹能来个轮番轰炸,留给项目组钻井施工的期限屈指可数。为了赶工期,大家只能在四五月份泥土解冻前将装备运上山,高原依旧寒风刺骨,且道路崎岖,颠簸无常,羌塘工地距最近的双湖小镇180公里,木里工地也有40公里无人区,即使坐在车上手机都能“走”出一千多步,大家笑称“肠子都被颠出来了”。夏季来临后,草原更是翻脸不认人,沼泽遍布,坑洼随处可见,还时不时的有洪流,常人眼里引以为傲的每一处美景,此刻都成了该团队前进的绊脚石。小桥冲垮了,路冲断了,本就无路可走的山地,更加寸步难行,有时牵引车也爱莫能助。有一次车坏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雪纷飞中他们就这么在路上挺了一天一夜,仅用一个户外太阳伞遮风挡雪。

井场的房屋都是帐篷搭建的,平时还好,遇到疾风骤雪也无可奈何。有一次孙建华主任的帐篷直接被大风吹跑了,向前推了好几米。还有一次,厚墩墩的积雪,直接将帐篷压塌了,还好有惊无险。井场周围原本空无一人,但工作人员却时常觉得身边有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有一次半夜起来,对面两个大灯泡忽闪忽闪,仔细一看原来是只大灰熊,不禁后背发麻。除此之外,还有野狼、野牦牛等动物的攻击性都极强,时不时发出毛骨悚然的嚎叫,刺透整个山谷。

如此高的海拔,不仅工作人员有很严重的高原反应,各种家电也起了反应,不是罢工就是怠工,吃的饭都是夹生的,水只能烧到84℃。山高路远,人迹罕至,偶尔接不上顿儿就只能馒头就大葱。除此之外,各种设备也开始吃不消,发电机电流不稳定,设备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手机信号就更差了,羌塘盆地更是长时间处于无网络状态。

吃水,也是高原的难题之一,因为井场不通水电,距离村镇又十分遥远,项目组只能到附近的河沟取水,河边就是星星点点的牛羊粪便。大家把水直接用泵抽到水桶里,沉淀下就用,饮水、洗衣、做饭。冬天更麻烦,只能用铁钎子将冰戳破,再取水,有时候冰冻三尺,就要开到更远的地方取水。因为长期的艰苦环境和无水质保障的用水,使得项目组成员的身体都亮起了红灯,很多指标都偏离了正常值。李宽的血压到了140-160,压差只有20;吴纪修更是因为缺钾直接晕倒了,一下子坐在电炉子上,幸好被队友及时发现拽了起来。

对项目组成员来说,高原更像一个营地,每年来一个新生,就赶紧送上去,王汉堡、梁健、吴纪修、李鑫淼、李宽、李小洋、尹浩、王志刚……吴纪修和李宽从暑期报到后就被派到羌塘,一呆就是六七年。20112012年恰逢陆域水合物攻坚时间,项目组在青海和西藏两地兵分四路,每口井两个人,从四五月份出工,到十一月份大雪封山,没有轮岗,没有调休。他们当中的好多人已经好几年没有感受过夏天,厚厚的羽绒服从大年初一一直穿到大年除夕。除了几个小伙子,张永勤和孙建华两位主任也经常上高原去督战。有一次,木里DK-3井发生孔内事故,张主任吃住在机台,一周没有洗漱,任谁劝都不管用。夜里12点,50多岁的他又同机长一起,踏行五六公里沼泽去另一个机台取打捞工具。如此往复,在张永勤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历练和捶打,练就了这支铮铮傲骨的钢铁团队,“我们的队员不是有多么伟大和高尚,只是为了肩上的这份责任和曾经的这份初心。”他们戏称自己是铁人,“看看这脸色,就知道含碳量多么高”。

他们不说苦,搞工程哪有不辛苦;他们不谈累,干工作哪有不劳累。一去四五月,谁能不想家。可是,在高原上进行施工,经常还要面临生命危险。因为高原含氧量只有平原含氧量的50%,从前几乎每年野外施工队伍都有因高原反应诱发脑水肿和肺水肿而死亡的事故。刚进高原没多久,有一年在木里,一个地质队科长突然诱发感冒,大家劝他赶紧下山去治疗,可他推说不严重,等等再看。等第二天病重连夜再送下山,他却再也没能醒过来。2015年,在羌塘地区同一工地施工的某单位项目组发生交通意外,一个年仅35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高原。作为曾经在高原并肩作战的战友,李宽和吴纪修协助将遗体送下山,刚到拉萨郊外,亲属们就迎上来,瞬间哭声一片,伤痛的场面让这些七尺男儿都不忍直视,再想想自己,虽然人黑了、脸皴了、唇裂了,但毕竟人回来了。这条出意外的坡路,他们也不知道已往返过多少次,而今后还将继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项目组的努力, 200810月,该团队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口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科学调查井。2009年取得了冻土水合物岩心样品;925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相关进展,并被评为全国十大地矿新闻、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探矿工程十大新闻等。2016年,项目组又获得水合物试采成功,让星星之火在冰冷的高原点燃,大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火焰虽不浓烈,但却炙热、温暖,就像高原上的神灯,擦去了稚嫩和韶华,擦出了成熟以及坚忍不拔,擦出了陆域水合物钻采团队的梦想之花。

这就是陆域水合物钻采团队,一只打不垮、击不倒的钢铁团队。正所谓:

勘探使命压双肩,取冰路上步履难。

踏雪和风无所惧,披荆斩棘过险关。

沧桑落尽侵红脸,韶华飞逝舍壮年。

英雄不改初心志,星星之火燃高原。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