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卫—卓越地质人才(“李四光”学者):男,汉族,河南滑县人,1970年8月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12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地调科研处处长,2017年挂职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助理,2017-2019年起挂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助理。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主要从事探矿工艺技术和器具研究、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探矿工程新技术综合研究与推广、大洋科学钻探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液动潜孔锤冲击回转钻进技术研究,曾主持完成了YZX系列液动潜孔锤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了液动锤技术的更新换代,并在科钻一井和地质钻探施工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了我国首次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井中长期观测仪器安放、我国首次平邑石膏矿井下钻孔救援工程、页岩气开发技术规划等工程的组织实施及我国地质钻探、大陆科学钻探和大洋钻探工程技术攻关等工作。主持和参加地质大调查、公益性科研专项、国家863等各类项目20余项。在液动锤钻具及工艺、孔底动力钻具研究、复杂地层取心技术、地质钻探事故处理技术、大口径救援钻孔施工、大洋科学钻探技术及钻探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多项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获奖情况: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4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2006、2007、2018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2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4年)。专利十余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分别于2011和2013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200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9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6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2018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称号,2018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性科技人才领军人才。 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编写技术报告30余篇。
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稳石—卓越地质人才(“李四光”学者):男,汉族,湖南安化人,1982年11月生,2006年6月参加工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人才(李四光学者),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一直从事深井大口径取心技术、复杂地层取心技术、涡轮钻具及其钻进工艺的研究,及深部科学钻探工程、干热岩高温硬岩钻探工程组织实施和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先后参加松科一井(主井)、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项目负责人)等我国三大科学钻探工程;先后参与并完成以下项目:“深部复杂地层取心钻具研制”、“涡轮钻取心钻进系统及其钻进工艺研究”、“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干热岩高温钻进关键器具及工艺研究”等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地质勘探高温井底动力取心钻进系统应用研究”、“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等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任“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验性开发科技攻坚战”首席科学家。
获奖情况: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专业论文15篇;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胡汉月—杰出地质人才:男,汉族,湖北浠水人,1964年11月生2009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聚力公司总工程师。现任勘探所定向钻探室副处长、地质矿产廊坊聚力岩土工程科技开发公司土耳其分公司负责人。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曾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各类地调、科研项目10余项,被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皆通过专家的验收或鉴定,完成的主要项目如下:1.主持“定向钻进高精度中靶系统研究”项目,研制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磁中靶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定向对接井的精准对接提供了可靠的导向仪器,为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具备与国外对手相当的市场竞争能力。2.提出一套先进的对接井设计与施工方法,并成功用于水溶性固体矿产、可溢出性气体矿产、煤层地下气化等领域,在提高采矿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省了土地使用。3.主持“深孔高温磁中靶系统研究”项目,开发出可应用于井深超过300m、井温不低于120℃的磁中靶入井测量装置,巩固了我国在定向钻进磁中靶领域的先进地位,为固体矿产取心勘探、干热岩勘探与开发、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勘探与开采、矿井救援等行业提供测量仪器与测井技术服务。4.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干热岩高温钻探关键器具及工艺研究,提出了双水平井开采模式,可促进干热岩的开采利用。5.主持修订《定向钻进技术规范》,第一完成人。
获奖情况: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等。2016年11月,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优秀人才”称号。2018年12月,获中国地质调查局 “杰出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
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宋 刚—杰出地质人才:男,汉族,山西晋城人, 1971年10月生,1995年6月参加工作,199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南工业大学系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1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非开挖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2019年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生导师。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了以下项目:1.部重点科技项目“大口径无循环基础工程施工工艺及器具的研究”“PZ系列牙轮钻头及其嵌岩技术的研究”。2.专项资金项目“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破岩滚刀及滚刀钻头的研究开发”。3.地调项目“深孔膨胀套管护壁技术研究”“膨胀式尾管悬挂技术及固井工艺的研究”。4.公益性性行业基金项目“马坑矿区复杂地层膨胀管技术的应用研究”。5.河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专项“隧道排钻掘进台车”。6.国土资源部资助项目“堤坝及病险水库等地质灾害治理用连续墙抓斗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进行的主持或参与的项目:1.地质调查预算单列项目“深海钻探技术与工程支撑”,成功解决深海井口吸力锚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井口吸力锚技术的国家。2.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多金属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及示范”(一带一路项目)。
获奖情况: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10项,其中一项获国家优秀专利奖(排名第二),2012年9月,获第七批“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8年获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2020年获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篇。
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春生—杰出地质人才:男,汉族,湖南新邵人,1971年1月生,1995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12月获评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定向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定向钻探工艺及器具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以下项目:绳索取芯及螺杆马达(二合一)组合钻具研究、资源评价定向钻探施工技术应用、高精度定向贯通井技术及配套设备的研究、煤层气羽状多分支井技术研究与应用、干热岩高温钻探关键器具及工艺研究、方位伽玛MWD随钻测井技术的研究、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先导试验区试采实施、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定向技术服务工程等主要项目和工程,突破了在超硬地层和软弱地层中造斜施工的关键技术,主持研究的方向伽玛MWD随钻测量技术的研究解决了土耳其天然碱溶采工程碱层钻遇低易堵井的难题。近几年主要负责完成的海域水合物水平井试采浅软地层大直径大狗腿度造斜、钢套管在浅软地层大狗腿度孔段顺利下入以及水平钻进井眼轨迹的精确控制等相关课题,为海域水合物水平井试采的顺利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获奖情况:参与的“高精度定向贯通井技术及配套设备”项目获2004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参与的“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项目获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5项,2020年本人获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公开发表论文5篇。
张恒春—优秀地质人才:男,汉族,河南周口人,1987年3月生,2012年7月参加工作,201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钻井工程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现在勘探技术研究所深部钻探室从事取心工具和工艺及井底动力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18年获评地调局优秀地质人才。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先后参加并完成了以下项目:《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涡轮钻取心钻进系统及其钻进工艺的研究》、《地质勘探高温井底动力取心钻进系统应用研究》、《干热岩高温钻进关键器具及工艺研究》、《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松辽盆地基底探测与高温监测环境的建立》等。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主要参与者之一,项目开发大直径取心一次成井技术和高温钻井技术体系,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深部钻探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获奖情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冯起赠——优秀地质人才,男,汉族,吉林珲春人,1971年11月生。1995年7月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勘探技术研究所地质钻探室主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造船办副主任。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曾先后主持钻机研制类地调项目3项、工程类及研究类地调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大建造项目1项,并参与各类地调、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均通过鉴定验收,多项成果被评定为优秀。完成的主要项目如下:1.先后主持的“2500m全液压车装水井钻机研制”“1500m车装全液压水井钻机研制”“全液压多功能车装深水井钻机研制”项目全部通过验收,该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都成功的进行了市场转化,其中1500米钻机先后参与国内煤层气井、国内大直径竖井、国外碱矿抽采井的施工任务。2.参与“大洋钻探船”建造项目,主要负责钻探船的钻井系统的设计、布局、设备选型、钻井工艺及器具配套等方面的技术审核,总结各个技术方案的优点,调查了解配套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各家技术方案提出改进需求,确保钻井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组织牵头钻井船无隔水管钻井系统、反循环取心系统、试采测试系统、钻井重返系统、绳索取芯系统的技术推进,推演各个系统的操作流程并在钻井船的总体布局上予以充分考虑,使钻井船可配备并满足各种先进的钻井工艺,确保钻井船钻井工艺的先进性和技术领先性。
获奖情况: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优秀专利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实用新型专利7项。2020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
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宽-优秀地质人才:男,汉族,山东兖州人,1987年6月生,2012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工程师。现在勘探技术研究所深部钻探室从事非常规能源钻采工艺与器具的研发工作。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主要从事陆域、干热岩、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钻采技术研究.“南方地区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填图试点”等9项;承担并完成所科技项目“绳索取芯钻杆内壁结垢成因与防治措施”1项;目前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包括:地质调查项目“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试验性开发与评价(勘探所)”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口径高效系列钻具”课题副负责兼专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金属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及示范”项目骨干。同时担任“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验性开发科技攻坚战”科技攻关组组长。
获奖情况: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0年获评地调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申请专利30余件,其中,第一发明人6件。
牛庆磊-优秀地质人才: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1988年8月2日生,2011年7月参加工作,201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工程师。现在勘探技术研究所海洋钻探技术室从事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及深海钻探技术研发工作。
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完成地调项目《深孔扩孔钻进技术应用研究》、科研院所项目《矿山应急抢险救灾快速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地调调查预算单列项目《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实施》等。2019年至今作为项目副负责承担地质地调预算单列项目《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实施》,重点从事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及深海水平井技术研发,在吸力锚设计、建造、安装方面取得关键突破,作为吸力锚团队核心成员,完成了国产首个深海井口吸力锚研制并在试采区域1200m水深一次性安装成功,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在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关键器具、工艺上取得多项成果,创新研发了浅软地层水平井动力导向下套管钻具及工艺,并成功应用到第二轮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解决了长裸眼水平井下套管的技术难题。
获奖情况:2020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称号;2020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篇,第一作者1篇;获得国家专利13项,其中第一发明人2项。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 公务邮箱:ktjss@mail.cgs.gov.cn 联系我们
中国 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 065000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